【農夫專訪】阿龐老師:把土地留給下一代
引言
在科技的日新月異下,短短數十年,整體的社會已然有巨大轉變,不論是看不見得產業結構重建,亦或是最直觀的農村景象的逝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樓大廈漫無目的地豎立,型塑出鋼鐵叢林的景象,滴水不露的包圍住環境,連一點喘息的空間都不給。在這樣環境底下成長的我們或許早已習慣,但對於阿龐老師,這樣的景象映入眼簾時,是刻苦銘心的心痛;是下一代該怎麼維持生活的警訊;是對於環境急速變遷的震驚。因為被混泥土填平的農地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,換句話說已經消失的農地,就算建築被拆除、上層的混泥土層被鑿開,皆只是些無濟於事的行為,這些農地就好比油盡燈枯的老人,培養作物所需要的地力,已被長年的封印、異物的入侵磨耗得一乾二淨。
農地價值的悲哀
農地會走向被填平另作他用的根本原因,是受農業產值的積弱不振及政府政策導向影響。早在1952年的經建計畫中,便是採取以農養工,使得農業在產業發展史上是處於一個被汲取、被壓榨價值的角色,是農業收入偏低的根源,更使得年輕勞動力向其他產業遷移,而沒辦法轉型的年邁農民繼續留下務農,是農村勞動力老化的淵源。
農村勞動力老化,年邁無力耕種的老農只得休耕,休耕後土地荒廢、雜草叢生,利用價值降低,整理難度提升,同時降低青壯年人力接收農地復耕的意願,農業結構被迫在一個惡性循環裡輪迴。阿龐老師對於強化農產品附加價值有幾個具體想法,提供了幾個可能性的解方。
讓農產價格=價值
首先針對農地的休耕及荒廢,現今有著一群青年,先從事其他領域賺取資本,購買大型農耕機具,接著從上述的休耕年邁地主手中租賃農地,擴大其經濟規模來獲取利益。阿龐老師對此讚賞有佳,認為不只吸引回流農業的青年勞動力,且因有足夠的經濟規模,從農的青年有盈餘的能力,增加其務農的穩定性及認同感,還有大型的農業規模才能達到門檻,自由地參與農產比賽,擴充農業發展的多元性。
接著俗稱高麗菜賭局的投機現象,白話說就是農民拚博下期的農產品產量,若颱風、寒流來襲,價格飆升,利潤可翻上十倍,賺一年抵三年,反之當季大產則賠的傾家蕩產、入不敷出。阿龐老師認為要喝止這樣的情況,可以引入日本的農業機制,治標的做法是從源頭的苗種開始管制數量,全台建立起生產登記制度,這樣便可預期該農產品的產量,若還有農友想種植此作物,就可預警該作物產量已達往年銷量平均,不宜耕作,達到防範於未然的效果。治本的做法,還是以改變農友的思想為主,加入更多的培力課程,以實務上的能力為主,較能提高農友的參與度,如數位行銷、土壤及病蟲害認識等課程,讓農友能自主的調整其銷售策略,且能完善的表達自家農產品特色,建構差異性,以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。土壤及病蟲害認識則能是輔導農友轉型有機的契機,農友經由認可更多科普知識,明白先進農業的優缺點,審視自身的農作法,以期獲得較高生產水平,這些都是讓農友轉型的拉力,只有學術上的認知及政策上的補貼並不可行,實務上的需求才是農業所迫切的,政府官員應全盤思考現今施行的農業政策。
最後,台灣現有的官方認證包含有機農產品驗證、產銷履歷驗證、CAS優良農產品認證及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,這當中因CAS主要針對工廠加工端的認證,在此不多談。現行的驗證制度流程過於繁複,阿龐老師就有說到,像是農藥須保存在一個保險櫃裡,每次保險櫃的開啟使用劑量都一定要確實紀載,每天還須上傳當天的紀錄到網站上,一般農民在平時的農活中體力已是消耗殆盡,並無多餘心力去顧及繁雜的紀錄上,此外將農產品送檢的程序就農友而言非常不友善,不唯獨是高額檢驗費上,運輸到機構的費用同樣是可觀的費用,因此在台灣,農產品通過前述三種標章加起來不到總量的20%,或許政府該重新思考對於農民取得認證的門檻、輔導機制等,亦或是山不轉路轉,引入全新的認證機制-參與式共保系統(PGS)。
參與式共保系統(PGS)是融合了有機驗證及產銷履歷和碳足跡等特性的新興概念,有著簡短直觀的申請步驟;不過於嚴峻的認證標準,有機轉型期的作物能有標準保障;結合產銷履歷的生產方式透明,人人皆可查詢,核心的關鍵是建立與消費者的直接對話,讓消費者能了解生產端的真實樣貌及付出的心力,進而產生消費者對於農友的連結與信任。此舉同時縮短產品與餐桌的距離,實現碳足跡的減少,涵蓋永續綠色的生活精神,有著以上種種優點,改進原有驗證的缺失,相信必能提高農友的認證意願,與此同時消費者吃得更安心!符合阿龐老師理念裡「良田」的價值!
轉型友善耕作
最初阿龐老師參與務農時,採用的也是慣行農法,而當阿龐老師在偶然的時候看見隔壁的老農阿伯,農藥使用規定的劑量15ML,隔壁阿伯卻加了30ML,不僅如此同種農藥有著不同型態,有藥水、藥粉、水劑、乳劑等,隔壁阿伯將它們全部混和在一起才去噴灑,所噴灑的劑量是原先15ML的整整4倍之多,阿龐老師深感於此舉並非長遠之道,而以身作則轉型友善耕作的農法,希望藉由自身的經歷來推廣,並阻止此類環境汙染及浪費的問題。
然而,目前的推廣效果不彰,大部分的老農皆墨守成規地遵循過往的慣行農法,一方面是因為年邁學習新知效率的落差,二方面則是年老不願承擔轉型的巨大風險。就算在轉型的過程被現實打得滿頭包,阿龐老師並不氣餒,堅持己身的友善農法,只種植所謂的「良食」,這一連串吃力不討好的事情,讓阿龐老師支撐住的動力源自於讓下一代能有「良田」,讓農業文化傳承得以延續,是阿龐老師務農的核心價值。
農場作物的品種選擇,一切都自由心證?!
阿龐老師的農場作物大體可分為,香蕉、火龍果、芒果、柿子、樹葡萄以及南瓜,每種作物往下分支的品種,各有各的好壞。以南瓜舉例,南瓜的品種五花八門,令人眼花撩亂,奶油南瓜憑藉什麼脫穎而出,阿龐老師給的答案很可愛、很樸實,就是因為好吃!充滿童趣又直接的原因,屬實讓準備好從經濟、農業、行銷等角度著手分析的我措手不及,愣了好大一下,但轉念一想,農作物如果不夠可口那就本末倒置,失去一開始種植的原因了,茅塞頓開的我不由得會心一笑。
原來阿龐老師在某次得到朋友贈與的奶油南瓜,將它經過簡單清洗後蒸熟食用,其口感的綿密,奶香氣味的瀰漫,再搭配口齒裡的微微堅果香,這群元素共同譜出一場食物的饗宴,極致的食物享受,讓阿龐老師下定決心想把這驚為天人的飲食體會傳達出去。一方面單純地想要分享好的食物-「良食」給予大眾,另一方面也希望藉由具體的農產品,讓社會重頭思考對於土地的使用,不一昧地跟從主流價值,將土地視為商品,而是重新聆聽大地的聲音。
農業的烏托邦
阿龐老師有著完整的理念架構,目前身體力行的朝著這個目標前進,生產者不過份使用農藥,不施用除草劑,就不造成牛筋草的氾濫。除此之外,阿龐老師呼籲大眾,將些微心力移轉在每天都得進行的飲食上,不必人人都是生產者,消費者亦然是農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,讓農夫的「良食」成為生活的部分,是阿龐老師所期望的,若社會大眾有「良食」與「良田」的共同意識,造就農業的烏托邦未嘗不可。